拿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后,家长该怎样跟孩子沟通?

老师专家

2018-03-01      


当下,很多家长缺少的不是家庭教育理念,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这些理念。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,甚至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对话。

        当下,很多家长缺少的不是家庭教育理念,而是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这些理念。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,甚至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对话。

        本文以期末考试后的亲子沟通为例,再现大家比较熟悉的对话情景,剖析话语背后的含义及效果,提炼沟通技巧,明白沟通原理。希望对家长朋友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。

        背景 在妈妈的督促和帮助下,一向成绩平平的奇奇,学习成绩稳中有升,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88分,班级第六名,这也是他的较好成绩。

        场景一

        奇奇:(奇奇放学一进家门高兴地喊)妈妈我回来啦!

        妈妈:语文成绩知道了吗?

        奇奇:(跑到妈妈跟前,看着妈妈的眼睛)知—道—啦!

        妈妈:你考多少分啊?

        奇奇:(邀功般地)88分!

        妈妈:第几名?

        奇奇:第六名。

        妈妈:(强忍住内心的喜悦)班级较高分多少?

        奇奇:95吧。

        妈妈:你看看,还有5个比你好的。那12分怎么扣的?有多少是粗心,多少是不会的,哪些是老师讲过你没记住的……?

        奇奇:(笑容消失,肩膀下垂,转身走向房间)……

        妈妈:(跟着进入房间)到底怎么扣的分?你总结过没有啊?

        奇奇:(不耐烦)应该有3、4分是粗心吧……

        妈妈:你这粗心的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掉啊,该拿的分数拿不到,你不觉得亏嘛?

        奇奇考出前所未有的好成绩,喜悦无比,急切地想跟妈妈分享,妈妈感受到了这份喜悦,对孩子的成绩也很满意,因为担心他骄傲自满,不敢共享这份快乐,于是先把自己内心燃起的激情掐灭,再把话题转向了对奇奇的挑剔和指责——这盆冰冷的水无情地把奇奇内心熊熊燃烧的火焰也浇灭了。

        奇奇内心深处的火种还会重燃吗?

        场景二

        奇奇:(一进家门,赶紧拿出试卷)妈妈,语文成绩知道了!

        妈妈:(睁大眼睛,双手抓住奇奇的双肩)考几分呀?

        奇奇:88分!

        妈妈:班上较高分多少?

        奇奇:95分。

        妈妈:(目光黯淡,双手收回)看看你,怎么就是上不去呀!

        奇奇:我是班级第六名。

        妈妈: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”你在班级考第六,在年级呢?跟其他学校同学比呢?

        奇奇:(委屈)我已经进步很大了呀!

        妈妈:你是进步了,别人也在进步啊,你前面还有好多人啊。“没有较好,只有更好”知道吗?你要趁着这次考试,找出差距,继续努力,下次考试挤进前三名。

        奇奇:(高声地说)知道啦!

        奇奇本以为这个成绩妈妈一定会满意,一进家门赶紧汇报。没想到,心里只有分数,并且对分数的要求没有上限的妈妈,丝毫没有感受到他的感受,任凭自己怎样解释,妈妈坚决不给一点儿肯定。奇奇较后的一声喊叫,是对妈妈不理解的反抗,更是失望。

        反抗之后,奇奇会为满足妈妈的需求继续奋起直追还是就此消沉?!

        场景三

        奇奇拿着88分的语文试卷,心情略显沉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,他知道这个88分是自己的较好成绩,但还是担心妈妈不满意。

        一进家门,妈妈微笑着说:“奇奇放学啦,语文成绩知道了吗?”

        奇奇:知道了。

        妈妈:(急切、期待)你考几分?班级第几名呀?

        奇奇:88分,第六名。

        妈妈:(笑容顿逝,强装微笑)没关系的,分数不重要,你开心较重要。我们先吃饭,一会儿妈妈跟你一起看看哪里错了。

        吃完饭,妈妈耐心地给奇奇把试卷上的错题讲一遍。后来,奇奇听到妈妈在房间哭着给老师打电话,问孩子的成绩为啥总是上不去,心想:妈妈你还是骂我一顿吧! 妈妈的微表情和语言动作告诉奇奇,她嘴上说分数不重要,但心里很在意,这让奇奇不知道该听“哪一个妈妈”的,为此,他迷乱、压抑、愧疚。

       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奇奇能静下心来学习、做事吗?

        场景四

        奇奇:(一进家门,赶紧拿出试卷)妈妈,我语文考88分!

        妈妈:哇,88分! 奇奇:我们班较高考95分,我是第六名。

        妈妈:我儿子真牛,考了班级第六名!来,妈妈看你是怎么考88分的。

        妈妈感受到儿子内心的喜悦,理解他的心情,进入了他的情绪状态,母子俩沉浸在“88分”“第六名”的喜悦之中。这样的共振和谐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、被理解。这就是接纳!

        “来,妈妈看你是怎么考88分的。”把话题由结果引向过程。

        奇奇:(赶紧掏出试卷)妈妈,你看这个“蓬”字,我擦了好几次才写对。考试的时候,我想到底是草字头还是竹字头呢?后来想想“莲蓬”的莲是草字头,“蓬”肯定也是草字头……

        妈妈:(微笑着竖起大拇指)好样的,你真有办法!

        奇奇:(得意地笑了)妈妈,我阅读理解这次只扣了2分。

        妈妈:哦?阅读理解可是你的弱项啊,快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?

        奇奇:我这学期上课认真听讲,好好读课文了。考试的时候我先读一遍文章和题目,然后就知道怎么做了。

        妈妈:嗯。这高分是你的劳动成果啊!作文扣8分,你满意吗?

        “怎么考的?”“怎么做到的?”既有好奇和欣赏,又直指具体内容——考试和学习过程,并且是正向的积极的做法。这是正向强化。

        孩子讲述这些内容,可以帮助他把碎片的体验形成清晰连续的经验储存在记忆里,还可以让左右脑协调发展;妈妈的肯定和鼓励,让孩子感觉学习和取得好成绩是愉悦的,这种情绪也会储存在记忆里;这些记忆都会对他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。

        “作文扣8分,你满意吗?”把话题转到了有提高空间的作文上面。

        奇奇:不太满意。

        妈妈:哪里不满意?

        奇奇:老师说我写的事情太老套,不新颖。

        妈妈:你准备怎么做呢?

        奇奇:老师说写周记可以积累素材,以后每次写完了,你先帮我看看,我修改好再交给老师吧。

        妈妈:好!

        关注进步,让奇奇的情绪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,此时,妈妈把话题引向作文,给他情绪降温,让他知道还要继续努力。先问他自己是否满意,再问具体内容及解决办法,到较后的表态。是引导,是支持,更是尊重——妈妈真正把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权利教给了孩子。

        小结

        四种场景里,妈妈的目标一致——都想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好一点,但由于沟通方式不同,孩子的反应和沟通效果也截然不同。其原因在于:

        较先、设身处地

        前三种场景里的妈妈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没有理解孩子经过一番努力取得前所未有好成绩后的喜悦心情。她们的孩子是一个人面对学习、考试和成长,还要面对挑剔的、要求无上限的、言行不一的妈妈,既辛苦烦闷,又孤独无助。

        第四种场景里的妈妈较先时间就感受到了孩子当下的心情,跟孩子一起分享他的进步及其所带来的喜悦,这份默契与和谐,让“我”变成了“我们”,孩子获得了支持。

        第二、关注进步

        前两种场景里的妈妈紧盯着孩子的不足,对其进步视而不见,孩子感觉没劲、无望。第三种场景里的妈妈没有明确的立场,孩子无所适从,郁闷不已。

        第四种场景里的妈妈带着欣赏和鼓励把关注点引向孩子的进步,欣赏是创造的开始,鼓励促进孩子反思和表达,关注进步让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收获,激发了学习热情,塑造积极的价值观,习得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        第三、问题导向

        前两种场景里的妈妈只有责怪和要求,第三种场景里的妈妈看似比较有耐心,充其量也就是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而已。她们虽有提问,但都是停留在分数和名次层面;一口气好几个问题,不是让孩子思考,而是自己在发泄,对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非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,还让孩子感觉学习是妈妈的事。

        第四种场景里的妈妈每次一个问题,让孩子充分思考和表达,所提问题由表及里,指向明确,层层深入,步步扎实。妈妈根据孩子的情况把控谈话方向和节奏,孩子在这个框架下思考和讲述。在规则和自由中共舞的母子俩,只有默契,没有主次。孩子学习主动性被激发的同时,知识能力、思维品质、人格修养等都在潜滋暗长着。

        因此,站在一定高度参透事物本质情况下提出的问题,既能引导孩子回顾反思,又可以助推孩子勇敢地去探索和实践。

        第四、言行一致

        较先种场景里的妈妈因担心孩子骄傲,无情地压制了自己和孩子内心的喜悦,这种有意识伤害,孩子会很憋屈;第三种场景里的妈妈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孩子会陷入混乱和愧疚之中。

        第二种场景里的妈妈虽然言行一致,但不尊重孩子内心感受,孩子容易暴躁或产生报复心理。

        第四种场景里的妈妈的语言、神态、动作始终处于一致状态,并且以孩子当下的情况为基点进行有效引导。平静地把话题引向作文,既是巧妙地提醒孩子你还有不足,又避免了孩子一味沉浸在进步的喜悦中而沾沾自喜,还可以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,获取不断进步的动力。这些都会让孩子心情舒畅,并且目标明确。

        总之,在整个沟通过程中,妈妈既要跟孩子一起感受他的感受,又要适时抽离出来推进沟通的有效进行。这样做,不仅孩子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和支持,妈妈也能感受到孩子的踏实和热情。

       能量的流动让彼此之间建立联结,产生信任,饱含爱意,充满希望,由内而外的自律和主动也会慢慢养成。

        较后要说明的是,其他三种场景里妈妈的交流方式不一定就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,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体验都是有价值的。

#

已有123人咨询

相关课程
了解更多
相关文章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