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
要
最近该调查发布了结果 ,显示孩子们幼年每天看电视、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长,日后出现情绪问题、行为问题、超重、特别是多动症(香港称“过度活跃症”)的机会都会增加。
香港大学医学院在2011年起对近700名幼童进行一项追踪调查,观察他们从 5 岁到 9 岁的表现。 较近该调查发布了结果 ,显示孩子们幼年每天看电视、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长,日后出现情绪问题、行为问题、超重、特别是多动症(香港称“过度活跃症”)的机会都会增加。
在这里,多动症与使用电子产品频率的关联,成为家长较关心的部分之一。
“注意力不足多动症”(ADHD) 的基础症状是注意力不足,具体表现则包括上课不听讲,很难坚持做某一种学习、游戏或玩耍;想到什么就做什么,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,坐立不安,经常奔跑,严重的会影响到课堂秩序,无法和同学相处。
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往往忧心忡忡,担心孩子学业受影响,或者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而随着类似症状的多发, 就连一些幼儿园老师都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的早期症状 ,并催促家长及早诊治。
在约束自己方面,单纯的顽皮孩子比多动症患儿强得多。
近视、肥胖、不合群这三大毛病,是滥用电子产品的必然结局,即使不需要统计数字也能想出来。而港大这项研究结果则怀疑,电子产品还对脑神经系统造成了额外的影响。
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说: “幼儿园阶段,正是孩子的脑前叶——影响是否有多动症的地方——发育得较快的时候。我们怀疑,也有理由相信,正是因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,可以影响儿童,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脑神经系统发展,增加长远患多动症的风险。”
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(居中)
港大去年以问卷调查 7000 多名小学生,当中多达 75%每日使用电子产品多于 2 小时,这一时长远超过美国和北京的同类统计。孩子们平日平均会花 3 小时使用电子产品,假期时更多达 7 小时。
去年 7 月,香港卫生署以问卷形式访问 1328 名小学生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,发现 婴幼儿平均约 12 个月大时,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 。到了小学,每日上网多于 3 小时的小学生,由 2014 年的 2.6%大幅增至 13.1%,超过 30%的小学生因上网而放弃外出活动,或减少睡眠。
这些调查都犀利的指出,家长自己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,是孩子有样学样,也滥用电子产品的主要诱因。
要想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,家长必须以身作则。 然而,随着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界限越发模糊, 要在回家之后就果断的远离屏幕,对都市打工仔几乎成了奢求 。家长们也都会尽力挑选不占用业余时间的工作,或者在哄睡家人后自己起来熬夜等等。
另外,尽管有多种家长控制软件,但全功能终端还是很大可能会被孩子破解,而只能用于课堂教学的终端,则并非每个学校都会配备。也许这就是某些专门用途的“学习机”仍可大行其道的理由之一。
从 1902 年相关症状较早被发现开始到现在,对多动症的定义、诊断、治疗方法一直在不停的变化,也始终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病,而是精神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认为多动症非疾病的理由包括:这种病在幼儿中出现的概率实在太大——国内从 1980 年代开始部分省市报道的患病率为 2% ~ 8%;通过非药物治疗也可以让部分患者康复;等孩子长大了,大部分会“不治而愈”。
然而,包括 DSM-IV 在内的主流意见,仍认为严重的多动症可以被诊断为疾病。区分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的一种界限, 就是看它是不是严重影响了你的社交,工作,学习和生活 。 对此有担心的家长,较好还是及时求助于正规、专业的医生来诊断。
已有123人咨询
2022佛山竞思儿童注意力培训课程专为5-12岁孩子研发,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脑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注意力训练,由电子学、教育学、教育心理学专家共同分析定制专属提升方案。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理念,全方位提升孩子注意力问题。
周末班
宁波竞思多动症训练课程主要针对6-15岁儿童,结合家长评估、学员测评、脑电信息、学员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,竞思专家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,包括竞思脑电课程,主要从孩子大脑角度出发精确纠正多动分心的问题,辅以习题训练,在专业的培训老师指导下进行,强化仪器训练效果,让孩子反应更迅速。
周末班
读写障碍,可能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学习问题之一。如果一个孩子有读写方面的障碍,通常会直接被判定为智力问题或态度问题。但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态度问题,也不是智力问题,而注意能力缺乏。
周末班
重庆竞思儿童多动症训练课程主要针对6-15岁儿童,结合家长评估、学员测评、脑电信息、学员实际需求和时间安排,竞思专家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,包括竞思脑电课程,主要从孩子大脑角度出发精确纠正多动分心的问题。
周末班